 受“特斯拉”熱刺激,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府,無論是海外市場,還是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都是繞不開的熱門關鍵詞,而“鋰電”儼然成為人人欲圖爭搶的盛宴。
但盛宴背后的真相卻顯得殘酷,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產能嚴重過剩,國內鋰電企業已陷入欲罷不能的價格戰。面對“流血”的行業無序競爭,鋰電龍頭企業意圖通過G20的方式尋求自律合作。
行業前景火熱企業“流血”降價
3月26日,圍繞新能源汽車,在廣東東莞舉行的鋰電產業峰會異常熱鬧。據不完全統計,有超過300家企業及其負責人慕名前往。與此同時,大洋的另一邊,由特斯拉引爆的熱潮方興未艾。
據統計,2014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包含EV、PHEV、HEV)產量為3190輛,較上年同比上升16%;2月,產量為1837輛,較上年同比持平。預計3月份,產量將達到3000輛,同比上升12%;預計全年增長30%。高工產業研究所預測,全球電動車市場將會在2014年下半年開始放量。動力電池市場將帶動鋰電池材料增長,隨著電池的增長,材料企業將掀起新一輪的投入熱,四大關鍵材料市場規模至2020年約為2013年的四倍左右。
不過,對于國內鋰電企業而言,這場看似熱鬧的盛宴或還暫時只是“水中月”。“雖然國內鋰電正極材料的產銷量占據全球市場的40%以上,但大多主打中低端市場,技術門檻較低,大量投資來源于技術積累較少或無技術積累的其他領域。”國內正極材料龍頭企業天津巴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孟濤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已有多達171家正極材料生產企業。這一方面是3C消費領域、移動電源、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需求市場催生數碼類電池不斷出現新機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政策利好也使得動力鋰電行業未來的前景看好。
盡管市場需求前景看好,但國內大量的鋰電企業卻仍處于“拼流血的年代”。負極材料在鋰電材料中工藝技術相對成熟,隨著中外廠商的紛紛擴產,負極材料也避免不了價格大幅下挫的命運。根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的統計,負極材料均價已從2010年的7.95萬元/噸,降至2013年的6.5萬元/噸,年均跌幅達6.5%。價格戰使得大部分企業毛利率被壓縮至25%-30%,凈利潤基本在5%-10%,利潤空間所剩無幾。
“面對國外實力企業的競爭,一些國內企業顯得束手無策。客戶拖欠款時間長,經營壓力大,三角債極為常見。”東莞杉杉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丁祥歡介紹。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有些企業采用低價鋪貨和延長回款周期的營銷策略,有些企業應收賬款占比甚至高達60%以上。在已公布2013年年報的鋰電上市公司中,多家企業應收賬款出現大幅增加,其中德賽電池應收賬款較2012年底增幅超八成。一位鋰電行業分析師稱,應收賬款占比過高,不僅加大營運資金的占用,不利于經營效率的提高,而且也使企業埋下了資金鏈斷裂的隱憂。
高工產業研究所總裁張小飛博士指出,下游電芯廠受價格下降影響,為了提高利潤率,倒逼材料價格。特別是電芯大廠對材料需求量大,議價能力更強,電芯廠的付款周期也比去年平均延長一個月,賬期60-90天是普遍現象。同時,來自國際材料大廠的競爭也在擠壓著國內廠商的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預計,同質化競爭只會帶來惡性競爭和更低的行業利潤,未來鋰電總體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但市場會出現兩極分化趨勢,即:只做常規產品、低端產品的企業,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而一些做高端性能產品的企業,可能會隨著下游應用行業的大批量采用,在價格和利潤空間上相對好過些。這取決于企業本身的技術積累和研發的實力。
無關鍵技術是癥結所在
行業政策向好,市場前景廣闊,相關的鋰電企業卻為什么掙不到錢?缺乏核心技術仍是關鍵。
新宙邦CTO石橋在G20峰會上介紹,負極成膜添加劑的應用已相當成熟,正極保護添加劑的應用越來越少,防過充添加劑有少量應用,最主要是成本高。核心添加劑的專利主要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中國企業的專利相對比較少。
張小飛指出,中國鋰電池行業面臨的核心技術缺乏、整體自動化水平低、同質化競爭等老問題沒有解決,當前又增加資金緊張、負債率上升、庫存增加、毛利率下降等新問題。加上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導致政策執行不到位,制約優秀企業的健康成長。目前鋰電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尤其是動力電池的產能利用率在30%以下。
“從鋰電池的關鍵構成部分來看,不管是正極材料,還是負極材料、電解液以及隔膜領域的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同質化競爭、產能過剩和價格戰等問題。”張小飛舉例,鋰電材料普遍產能過剩,導致供需失衡,下游議價能力提高,價格無序競爭已經成為常態,其中磷酸鐵鋰過剩最嚴重,總產能利用率在10%以下。
以正極材料所采用的鈷酸鋰材料為例,天津巴膜的吳孟濤介紹稱,“目前國內市場售價比韓國本土企業每噸要低四五千美元,國內正極材料行業在技術層面的競爭中完全喪失原本就不強的競爭力,徹底淪為韓國電池公司的廉價材料批發市場。”
號稱鋰電池“血液”的電解液同樣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東莞杉杉的丁祥歡表示,目前國內有電解液廠商45家左右,全年總產能15萬噸以上,嚴重超過需求,短時間內情況無法扭轉,或將持續至少2-3年。
對技術要求較高的隔膜行業也未能幸免。深圳星源材質副總經理楊佳富介紹,從目前的現狀來說,2013年隔膜的全球市場需求量大概是7.5億平,高端市場為美、日、韓壟斷,中端市場80%也被國外占據,低端市場只由國內眾多企業惡性競爭,中國進入整個隔膜領域的廠商有46家,設計產能超過18億平,產能嚴重過剩。
“目前國內隔膜企業規劃的產能已經遠遠大于全球實際產能,但實際出貨量很小。”鋰電池隔膜材料供應商滄州明珠副總經理谷傳明介紹,在國內涉足鋰電隔膜的40多家企業中,真正有產品的不到20家,得到用戶認可的不到10家,國產隔膜產量和收益很低,國產隔膜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降價幅度超過30%,而且多數處于干法雙拉的中低端市場,和國際接軌的干法單拉和濕法隔膜企業較少。絕大多數隔膜企業存在著價格戰問題,只有少數企業進入到質量體系的競爭。
沒有關鍵技術的中國鋰電企業,為了生存,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價格戰這一“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招數。張小飛感嘆,價格競爭導致材料毛利率下降,盈利能力減弱,大廠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斷擴充產能,更加劇了行業競爭。
G20出爐產業鏈互補合作自救
行業的混亂危局,正在迫使國內企業尋求自律合作的路。在3月26日高工鋰電發起組織的第一屆G20-鋰電峰會上,亮相的鋰電G20成員包括了比亞迪、東莞杉杉、天賜材料、新宙邦、滄州明珠等各個產業鏈環節的20家大型企業。
“在鋰電池行業,目前擺在我們面前有兩個選擇:一種選擇是在一個沒有標準的同一水平面上繼續各自單打獨斗,繼續與同行在價格上廝殺;另一種選擇是將整個產業鏈上各環節的技術力量結合起來,在各個細分領域里面突出整合優勢。”張小飛表示,對于國內鋰電行業的很多企業來說,無論是想導入國際供應鏈,還是希望整合整個產業鏈,技術始終是引領產業的原動力,只有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才能有終端應用市場的興起。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此次G20峰會共達成了四項議案,分別為:起草G20-鋰電產業鏈核心材料及電芯產品市場規范;起草G20-鋰電產業鏈核心材料技術產業化路線圖;成立G20-鋰電峰會產品規范應用開發小組;成立G20-鋰電峰會技術共享中心。
張小飛介紹,起草鋰電產品市場規范,峰會企業以身作則在市場上推廣,將對市場起到示范效應;起草鋰電產業鏈技術產業化路線圖,比如3-5年的技術指標路線圖,以市場導向來開發產品,促進鋰電產業化進程;成立G20鋰電峰會產品規范應用開發小組,讓產業鏈之間的企業從上游到下游可以互相選擇對方,互相形成一個合作體,共同把應用產品做好;峰會成員簽訂技術保密協定共建技術共享中心,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技術共享。
“G20峰會完全由民間發起,表現出企業對行業規范的迫切需求。”有業內人士介紹,成立這種協會本來應該由政府來主導,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存在信息滯后問題,在產業急速拐點面前,很多企業是等不及的。由鋰電行業的第三方平臺高工鋰電來發起,有利于緩解目前行業內的亂戰,促進行業的資源整合,實現把行業做大做強。
正業科技CTO范斌表示,隨著一系列國家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出臺,必將帶動鋰電池行業的快速增長,并向人造衛星、航天航空方面發展,國內鋰電池的需求一定會快速增長,國內鋰電池企業必將擁有巨大的市場增長空間,但中國鋰電池企業在全國占的份額并不大,鋰電池技術開發與應用與國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形成這種產業鏈“聯盟”可以加深行業的交流互動,促進行業產業供應鏈的完善,提升行業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有與會企業介紹,盡管大部分鋰電池廠商關鍵材料廠商包括電解液、隔膜、正負級等都自建鋰電池小試線測試,但在行業內缺少上下游協同的研發平臺。技術共享中心有望建立技術研發的新模式,更市場化的研發組合將推動技術加速發展。
“汽車行業供應鏈整體優勢非常重要,G20的模式如果成功,未來將形成以大型電動汽車廠商為核心,每個關鍵材料和設備廠商2-3家主流供應商的國產供應鏈格局。”上述人士稱。
也有G20峰會企業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不比產業鏈的橫向合作,G20這種產業鏈縱向合作,在實際操作中難度不小。但無論如何,鋰電行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問題了,通過互助合作、技術研發的方式,對于行業規范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機構看好新能源汽車板塊
在政策、能源安全和環境壓力等多重合力的推動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有望加快。機構人士表示,隨著續航里程、安全可靠性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制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汽車將逐漸被大眾認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去年以來,隨著特斯拉的持續火爆,A股新能源汽車板塊也表現不俗。Wind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指數自2014年首個交易日以來,截至3月27日收盤,累計漲幅已達9.88%,而同期滬深300指數下跌6.82%。
新能源汽車板塊尤其受到基金公司的厚愛,南方基金、農銀匯理基金、德邦基金和申萬菱信基金都對這一主題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南方基金認為,這一板塊正在且未來會繼續受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行業發展空間大,未來盈利增長前景良好。德邦基金建議,關注新能源汽車大板塊下的細分行業鋰電池、儲能等,因為它們屬于與西方差不多時間起步的新興行業,集合了新技術、環保等眾多優勢,預計國家將出臺政策大力扶持。
大成基金內需增長基金經理李本剛認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在于如何定義其消費品屬性,新能源汽車與別的可選消費品區別較大:首先,一次性支出較大,需要降低真實進入門檻,轉換成本較高,因此受限于政策和廠商品牌;其次,能源供給限制最強,尚無統一標準。綜合分析,能源、政策對于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的影響遠高于體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受益路徑,預計將沿著“輸配電公司—進口代理—新能源客車和部分出租車整車生產廠商—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廠商—上游產業鏈生產廠商”逐步演進。
“在政策扶持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2014年將成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的元年,相關板塊或將受益,如新能源客車板塊。”建信基金舉例,按照每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5000輛的最低累計推廣量計算,兩批推廣城市需要完成25萬輛以上的推廣量,其中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3萬輛,中性假設其中50%是新能源客車銷量,則新能源客車銷量為6.5萬輛左右,則2014-2015年年均銷量在3萬輛左右,相比2013年不到1萬輛的銷量會大幅增長。此次提高新能源汽車補貼幅度也將使純電動乘用車板塊受益。
從細分產業鏈角度來看,機構認為,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將推動汽車電氣化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也必然會為電機驅動系統市場帶來增長,具有汽車驅動電機、控制系統核心技術的優質企業將顯著受益。此外,電氣元配件生產商將受益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而快速發展,同時嚴格的行業認證又為行業中優秀的企業構建了更深的護城河,相比在普通工業領域的應用會有更高的利潤率。
建信基金認為,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推廣將使上游鋰資源受益。隨著供需關系的改善,碳酸鋰的價格趨勢、整體板塊的估值水平也會發生相應變化,將獲得較好的投資機會。同時,受益于更多的新能源汽車仍然選擇釹鐵硼永磁電機為驅動電機,釹鐵硼板塊也將受益。
產業聯盟助力鋰電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逐步釋放,鋰電行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期,產業發展正在迎來拐點。“2014年中國電動車市場將會有約120%的增長。”高工產業研究院所長張小飛博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面是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另一面價格戰激烈,各個企業單打獨斗,在這樣的市場形勢下,行業標準的制定和行業內的自律行為變得尤為重要,鋰電G20的成立,就是希望能夠幫助鋰電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證券報:高工發起成立鋰電G20的行業背景是什么?
張小飛:一方面,中國鋰電行業將迎來拐點。全球各大廠商都發力在電動汽車上,2013年萬輛以上的有日產凌風、雪佛蘭的沃爾沃、特斯拉、豐田普銳斯。我們預估2014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將有80%的增長,而中國將會有120%的增長,從而打破前幾年電動汽車發展非常緩慢的情況。同時,從去年年底開始,國家陸續出臺各種補貼政策,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利好。另一方面,行業目前也面臨產能過剩、價格競爭激烈、行業標準缺乏的窘境。因此,從鋰電行業到下游的電動車產業都應該制定相應的規劃,如果特斯拉2017年進入中國市場,而中國沒有相對應的策略,對整個國產電池行業將是重大打擊。
中國證券報:此次成立的鋰電G20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張小飛:這是鋰電G20第一次峰會,目前只達成了一些初步的意向協議,未來會逐步深入,把行業標準制定出來。意向協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第一,起草G20鋰電產業鏈核心材料及電芯產品市場規范;第二,起草G20鋰電產業鏈核心材料技術產業化路線圖;第三,成立G20鋰電峰會產品規范應用開發小組;第四,成立G20鋰電峰會技術共享中心。第一屆G20-鋰電峰會成員企業基本覆蓋了鋰電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優秀領軍企業代表,包括鋰電池制造領先企業——中航鋰電、環宇賽爾、福斯特、天勁集團、中天儲能,負極材料領先企業——江西正拓,新興的鋰電材料綜合供應商——興能新材,隔膜領先企業——中科科技、滄州明珠、星源材質,電解液及上游材料領先企業——新宙邦、東莞杉杉、廣州天賜,鋰電設備領先企業——新嘉拓、正業科技、吉陽自動化、鴻寶,電動車制造領先企業——比亞迪、五洲龍。
中國證券報:鋰電G20對行業未來的發展意義有哪些?
張小飛:行業內的企業強強聯合,共同推進市場規范,將整個產業上各個環節的技術力量結合起來,在這個細分領域里面突出整合過的水平,這樣可以把企業的專業度、專注度提高,同時擴大規模。通俗地說,如果行業內能夠團結一致,企業之間更多的是互相贊美對方,而不是“惡性競爭”,抵御國外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進攻才有可能。G20的目標,正是去推動這樣一件對中國鋰電產業意義深遠的事情。
|